胡適先生是新文化運動的開創者,沒有他就沒有我們今天中文部落格。
全文如下:
有許多人曾問我做新詩的方法,我說,做新詩的方法根本上就是做一切詩的方法;新詩除了「新體的解放」一項之外,別無他種特別的做法。
這話說得太籠統了,聽的人自然又問,那麼做一切詩的方法究竟是怎樣呢?
我說,詩須要用具體的做法,不可用抽象的說法。凡是好詩,都是具體的;越偏向具體的,越有詩意詩味。凡是好詩,都能使我們腦子里發生一種—或許多種—明顯逼人的影像。這便是詩的具體性。
李義山詩「歷覽前賢國與家,成由勤儉敗由奢」,這不成詩。為什麼呢?因為他用的是抽象的名詞,不能引起什麼明瞭濃麗的影像。
「綠垂紅折,風綻雨肥梅」是詩。「芹泥垂燕嘴,蕊粉上蜂須」是詩。「四更山吐月,殘夜水明樓」是詩。為什麼呢?因為他們都能引起鮮明撲人的影像。
「五月榴花照眼明」是何等具體的寫法!
「雞聲茅店月,人跡板橋霜」是何等具體的寫法!
「枯藤老樹昏鴉,小橋流水人家,古道西風瘦馬,夕陽西下,—斷腸人在天涯!」這首小曲里有十個影像連成一串,並作一片蕭瑟的空氣,這是何等的寫法!
以上舉的例都是眼睛里起的影像,還有引起聽官里的明瞭感覺的。例如「呢呢兒女語,燈火夜微明,恩冤爾汝來去,彈指淚和聲」,是何等具體的寫法!
還有能引起讀者渾身的感覺的。例如姜白石詞,「暝入西山,漸喚我一葉夷猶乘興。」這裡面「一葉夷猶」四個合口的雙聲字,讀的時候使人們覺得身在小舟里,在鏡平的湖水上蕩來蕩去。這是何等具體的寫法!
再進一步說,凡是抽象的材料,格外應該用具體的寫法,看《詩經》的《伐檀》:
坎坎伐檀兮,置之河之乾兮,
河水清且漣漪,
不稼不穡,胡取禾三百廛兮!
不狩不獵,胡瞻爾庭有縣貆兮!
社會不平等是一個抽象的題目,你看他卻用如此具體的寫法。
舊詩如此,新詩也如此。
現在報上登的許多新體詩,很多不滿人意的。我仔細研究起來,那些不滿人意的詩犯的都是一個大毛病——抽象的題目用抽象的寫法。
那些我不認得的詩人做的詩,我不便亂批評。我且舉一個朋友的詩做例。傅斯年君在《新潮》四號里做了一篇散文,叫做《一段瘋話》,結尾兩行說道:
我們最當敬重的是瘋子,最當親愛的是孩子。瘋子是我們的老師,孩子是我們的朋友。我們帶著孩子,跟著瘋子走,走向光明去。
有一個人在北京《晨報》里投稿,說傅君最後的十六個字是詩不是文。後來《新潮》五號里傅君有一首《前倨後恭》的詩,——一首很長的詩。我看了說,這是文,不是詩。
何以前面的文是詩,後面的詩反而是文呢?因為前面那十六個字是具體的寫法,後面的長詩是抽象的題目用抽象的寫法。我且抄那詩中的一段,就可明白了:
“倨也不由他,恭也不由他!——
你還赧他。
向你倨,你也不削一塊肉;向你恭,你也不長一塊肉。
況且終竟他要向你變的,理他呢!”
這種抽象的議論是不會成為好詩的。
再舉一個例。《新青年》六卷四號裡面沈尹默君的兩首詩,一首是《赤裸裸》:
人到世間來,本來是赤裸裸,
本來沒污濁,卻被衣服重重的裹著,這是為什麼?
難道清白的身不好見人嗎?那污濁的,裹著衣服,就算免了恥辱嗎?
他本想用具體的比喻來攻擊那些作偽的禮教,不料結果還是一篇抽象的議論,故不成為好詩。還有一首《生機》:
刮了兩日風,又下幾陣雪。
山桃雖是開著,卻凍壞了夾竹桃的葉。
地上的嫩紅芽,更僵了發不出。
人人說天氣這般冷,
草木的生機恐怕都被摧折;
誰知道那路旁的細柳條,
他們暗地裡卻一齊換了顏色!
這種樂觀,是一個很抽象的題目,他卻用最具體的寫法,故是一首好詩。
全文完
我覺得胡適先生說的對,做詩如此,做文何嘗不是如此。
我們在表達某種信念時,最好也要用具體的寫法來闡述,有聲有色,有影像,有畫面,這樣才會給讀者以美感。
讚讚
「金錢至上,素質低下」,開頭說得讓人心驚~
金錢絕對不是讓人尊敬的理由,尊嚴是在人的心中,尤其是自己心中如何對待自己。
我一位越南裔學生的父親當年是逃難來到美國,那位父親非常了不起,他教導孩子,尊重自己,尊重別人,人家才會尊重你。
讚Liked by 1 person
根本原因是今天的大陆人,完全不知道什么是“人”。
讚Liked by 1 person
漢寧,你這麼直白,不會出事吧~
世界上很多人都搞不懂如何做人哪!
讚讚
他们不把别人当人看,也不把自己当人看,能说是人吗?
把民工当猪狗看,把平民当羔羊看,当官的把自己当虎狼看,当政的把自己当神灵看。
就是没人把自己和别人当人看!
讚讚
別生氣呀~
人世間許多事如此不美滿,其實每個人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,世界就會好一分。 我們無法要求別人,如你所說,許許多多人失去了人的尊嚴,所以我們只要要求自己做好就好了。
讚Liked by 1 person
对呀,每个人做好自己,才能改变现状。
个人多一分善,社会就少一分恶。
讚Liked by 1 person
瞧不起我的同代人!
讚讚
胡適… 風流才子,文學上很重要的詩人與評論家。 現代中國文學很需要有像他這樣眼界寬廣的人再度出現。
讚Liked by 1 person
民国是个出大师的时代,台湾传承了民国风格,华人世界再这样多的大师已经不太可能了。
讚Liked by 1 person